在抗戰時期,國民黨犧牲的最高將領是張自忠,遠在延安毛主席親筆爲他寫輓聯“盡忠報國”,共產黨犧牲的最高將領是左權,時任八路軍參謀長,毛主席曾稱讚他是“兩杆子都硬的將才”。
1942年5月,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“掃蕩”,八路軍總部遭遇襲擊,彭德懷率部殺出了重圍,然而他的得力助手左權卻不幸犧牲,左權在指揮部隊撤退時,不幸倒在了敵人的轟炸中。
左權的犧牲地遼縣改名爲左權縣,以此紀念他,延安和太行山根據地都爲其舉行了追悼會,彭德懷在悲傷之餘,還要操心一個重大的問題,誰來接替左權擔任參謀長?彭德懷擔心萬一自己再犧牲了,前線的領導工作恐怕要出大問題。
彭德懷在經過思慮之後,向中央建議派遣林帥到前線,擔任八路軍參謀長,以林帥的才能是足以勝任的,彭德懷認爲林帥的傷已經好了,作爲一個難得的帥才,留在後方是一種浪費。
中央在接到彭德懷的建議之後,給出的恢復是林的身體沒有好完全,暫時不能勝任工作,這樣的答覆讓彭德懷有些意外,實際上當時中央有自己的考慮,其實即便林的身體沒有問題,毛主席也不會派他與彭德懷搭檔。
毛主席用人是非常高明的,深知彭德懷和林帥都是帥才,兩人獨當一面是沒有問題的,可也正是因爲兩個人太強了,反而兩人不適合在一起工作,正所謂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就是如此。
在否決了派林帥之後,彭老總又推薦了兩個人,分別是葉劍英和滕代遠,衆所周知,葉劍英是有名的“參謀元帥”,在軍中長期擔任“參謀長”的角色,彭德懷建議葉劍英擔任八路軍參謀長肯定是選對了人。
不過對於葉劍英這樣的大才,毛主席有更重要的任命,在1942年的時候,葉劍英已經是軍委參謀長,相當於是毛主席的參謀長,如果讓葉劍英去了前線,毛主席身邊就缺少得力的助手,這是得不償失。
既然如此,那就只能選三人之中水平較差的滕代遠了,論威望和軍事指揮能力,滕代遠確實不如林、葉二位,不過在毛主席看來,滕代遠是最爲合適去給彭老總當參謀長的人。
所謂用人,就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,滕代遠就是合適當參謀長的人,早在平江起義的時候,滕代遠就和彭德懷在一起,從紅五軍團到紅三軍團,滕代遠一直是彭德懷的老部下。
滕代遠與彭老總相處得很是融洽,衆所周知,彭老總脾氣大,不過滕代遠長期與彭老總相處得很好,果然在確定了人選之後,彭老總就立即安排人去接滕代遠前來就任,彭老總在總部機關召開了歡迎會。
上任後的滕代遠與彭老總配合默契,用事實證明了,他接替左權擔任參謀長,比林、葉二位更加合適,1949年,滕代遠調任鐵道部部長,沒有參加大授銜,以他的資歷和戰功,是足以授大將銜的。